来源:爱看影院iktv8人气:744更新:2025-07-08 21:32:05
7月7日,陈思诚担任编剧、监制的影片《恶意》豆瓣开分,6.3的评分,和过往两部同样贴着陈思诚编剧、监制标签的作品《消失的她》《误杀3》评分不相上下,但票房却悬殊极大。
如今,猫眼专业版对《恶意》的总票房预测为2.7亿,而同档期的进口片《侏罗纪世界:重生》《F1:狂飙飞车》《名侦探柯南:独眼的残像》总票房预测都在4亿以上。
无论是纵向对比过往陈思诚编剧、监制的影片,还是横向对比同档期的影片,集结网络暴力、新闻伦理、污名化女性等热门社会议题的《恶意》,成绩都称不上理想。
这与影片宣发预算较低有关,但更关键的是,某种程度上《恶意》是一部站在观众对立面的影片。《消失的她》《误杀3》中,陈思诚的“渣男叙事”“复仇叙事”等都切实切中了大众爽点,但在《恶意》中,大众成为了影片二元对立语境下的潜在批判对象。
这就非常致命了,毕竟在如今低气压的电影市场,大多数还在买票进电影院的观众,可不是奔着花钱享受被批判、被说教的感觉而去的。
被进口片包夹的《恶意》
无法再现以小博大神话
如今,猫眼对《恶意》的总票房预测为2.7亿元,这与影片映前外界普遍预测的4亿到5亿总票房,差值还是较大的。
从目前的走势来看,早于《恶意》一周上映的《侏罗纪世界:重生》《F1:狂飙飞车》《名侦探柯南:独眼的残像》三部进口片最终票房突破4亿都是大概率事件,其中《侏罗纪世界:重生》有望冲击6亿。
当年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票房失利时,尚可以归结于偶然失手,但2024年暑期档陈思诚执导的重工业大片《解密》仅收获3.34亿票房,2025年暑期档贴着陈思诚标签的《恶意》,最终票房大概率难敌一直停留在小众赛道的柯南系列影片,都或多或少给了外界“陈思诚票房神话”破灭的感觉。
在《恶意》点映近两周票房走势平滑,口碑发酵同样不乐观的现实下,院线市场仅给出了一天的观察期。7月5日《恶意》上映当日,《F1:狂飙飞车》与《名侦探柯南:独眼的残像》的排片占比分别下跌了1.7%和3.7%,但一天后两部影片排片占比就迅速回升,《恶意》排片占比则下滑4.9%。
虽说大档期一日定生死已成常态,但暑期档不同,如今院线仅给出一天的观察期,重点在于宣发投入较低的情况下,《恶意》后期逆袭的可能性确实不高。
横向对比同档期的《酱园弄·悬案》,影片映前第一周全网营销事件数量达到148个,而《恶意》这一营销数据仅为46,再来看纵向对比,同由陈思诚担任编剧与监制的《消失的她》,2023年映前第一周营销事件为82个。更直观的,是《恶意》在全抖音都没有诞生几支爆款宣推视频。
2023年收获35.23亿票房《消失的她》,和《恶意》一样都是陈思诚极为擅长的,建立在炼化热门社会议题基础上的“情绪主义电影”。但在《恶意》的营销投入上,陈思诚谨慎了太多,即便它是一部小成本电影,毕竟如今电影市场的大环境已经不同往日,对大多数类型的影片来说,无论是以大博大还是以小博大,风险都在直线上升。
没有大规模宣发加持的《恶意》,后期也很难靠口碑翻盘。7月7日,《恶意》在上映两日后迎来豆瓣6.3的开分,虽说2023年《消失的她》豆瓣评分仅6.2分,评分并未成为它豪取35.23亿的拦路虎,但如今的《恶意》显然是不同的。
从点映阶段平滑的票房曲线便可以看出,将网络暴力、新闻伦理、污名化女性等热门议题一锅炼化的《恶意》,未能成功刺激广大观众的神经。
这一者与影片身上的“陈思诚”标签有关。2025年春节档,《唐探》系列的票房依然稳健,但这并不能成为证明陈思诚号召力的关键,因为春节档有着大量低频观影用户入场,他们是档期大盘和头部影片票房爆发的根基。
在暑期档这个更看重长尾效应的档期,没有大规模宣发加持的《恶意》,争夺的是观影频次相对更高的观众,而陈思诚对这部分观众的吸引力,近一两年是处于下滑状态的。
《消失的她》相关的“伪女性主义”争议、《解密》相关的“模仿”节奏等,以及从《消失的她》到《解密》再到《误杀3》,陈思诚执导或监制、编剧作品始终徘徊在及格线的口碑,都在消耗陈思诚这一名字对观影频次相对更高的观众的号召力。
二者,两部与《恶意》同档期的进口片也能侧面回答这一问题。一部是属于内地市场孤品类型的《侏罗纪世界:重生》,虽然口碑翻车依然有望揽下6亿票房,一部是《F1:狂飙飞车》,映前媒体预测总票房超不过1亿,但如今已经奔着4亿而去。
《侏罗纪世界:重生》此类孤品类型票房上限相对稳定,但《恶意》不具备孤品气质,新闻题材电影赛道也早有《热搜》《不止不休》等捷足先登。《F1:狂飙飞车》能逆袭,一方面在于影片仿佛诞生于好莱坞巅峰年代般的扎实质量,一方面在于它足够简单足够爽,相比之下,《恶意》某种程度上却是“反爽感”的。
若没有振聋发聩的深度思考
不如“但求一爽”
去年暑期档的《解密》,带给外界最大的观感,是它不像陈思诚过往影片那般极度讨好市场,但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来看,它缺乏酣畅淋漓的爽感,与同类型的严肃题材相比它又硬伤太多。今年暑期档的《恶意》,或者在陈思诚看来是一部迎合市场并回应时代议题的影片,但本质上它和《解密》的问题如出一辙,爽感和深度双双不足。
2024年年底,陈思诚担任编剧与监制的《误杀3》拿下9.33亿票房,虽然稍低于《误杀》系列前两部的票房成绩,但如果影片的全部票房计入2024年,《误杀3》是可以进入年度票房榜前十的存在。
《误杀3》的成功,与它“复仇爽片”的定位紧密相关,影片官抖最出圈的两个视频,都燃烧着熊熊复仇火焰,情绪简单粗暴又直给,一如《误杀3》的正片叙事。而2023年《消失的她》的成功,不仅在于影片成功吃到了女性主义题材的红利,也源于“复仇渣男”的核心爽感。
2024年,电影市场迎来寒潮,这一年,在一众国产电影中杀出重围的,大多数与“爽”字有分不开的关系,如《热辣滚烫》《默杀》《年会不能停!》《末路狂花钱》《好东西》《周处除三害》等等,逆袭爽、复仇爽、打工人反击爽、以暴制暴爽,各式各样的爽感层出不穷。
爽片“爽”的形式或许各有不同,但核心在于给予观众正向情绪价值。但在《恶意》中,观众很难感受到类似上述影片的爽感,甚至,影片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,已然将观众置于了自身表达的对立面,爽感自然无从谈起。
《恶意》中,女主叶攀从罔顾真相、作茧自缚的失格记者,后面摇身一变成为以身入局、杀身成仁的良心新闻工作者,一举占领道德高地,此时片中存在感最强的两大反派,一是为了追求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的自媒体公司老板和自媒体人,一个是在“抗癌天使坠楼案”所产生的舆论风暴中,立场自由切换的发声网民。
当被污名化的女护士的好友,在直播中冲破第四堵墙,质疑观看直播的键盘侠都是隐形刽子手;当结尾处女主与丈夫调侃“抗癌天使坠楼案”舆论中的发声网民又去关注新热点了,影片潜在的批判对象,也是个体凝聚而成的群体。
媒体失格、网络暴力、舆论反转等现象确实无处不在,电影宏观层面对相关社会议题的呈现也具有一定警世价值, 但正如《乌合之众》一书中所言:“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,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。”在影片中,致使“抗癌天使坠楼案”舆论走向失控的“风”,正是女主叶攀,但影片的枪口重点锁定的却是群体。
这种选错对象的扫射型批判,之于新闻题材无疑是“伪批判”。纸媒衰落,新闻行业从中心化媒介时代进入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时代后,新闻已死、流量至上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症结,群体或个体,都无法对这一时代症结负责。
退一步讲,作为电影,《恶意》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,但所谓的简单化指的绝不是在未能追根溯源的情况下,将舆情作为奇观呈现,让普通人成为原罪持有者,这何尝不是对普罗大众的“恶意”。再者,大多数观众买票进电影院,可不是为了花钱享受被批判、被说教的感觉。
陈思诚被称为国内电影界最精明的产品经理,但起码在《恶意》这部影片中,陈思诚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仅体现在议题聚焦上。最终,一个本应该引导大众深思的影片,全程在践行的却只有情绪挑逗与隐形冒犯,观众既看不到深度表达,亦得不到纯粹的爽感。
当然,不是说我们的电影创作者都应该去拍爽片,或许说爽片才是电影市场的未来,而是从商业层面而言,如果带不来振聋发聩的深度思考,不如“但求一爽”。情绪收割套路不会每一次都无往不利,但起码现阶段,爽片的卖座神话还在继续。